遗传病、罕见病基因检测导读: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肝豆病主要累积肝脏和神经系统,侵犯肾脏、心脏、内分泌、血液。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达60%~90%,爆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广东会GDH基因认为通过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进行诊断确诊十分重要。
案例分享
2017年6月,广东会GDH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收到了来自广西宁夏的3份血液样本,基因解码项目为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鉴定。
患者情况:患儿赵莉颖(化名),6岁,因嗜睡、食欲不振、黄疸原因入院体检,发现患儿腹部轻微腹水,B超检查发现肝部轻微损害,转氨酶188,铜蓝蛋白0.02g/l,医生根据患儿一系列临床表征,高度怀疑肝豆状核变性,建议家属带孩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确诊。
基因解码:基因解码研究中心立即对三份样本进行了基因解码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与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的ATP**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而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父母均无相关家族疾病史。
基因解读与遗传咨询:根据患儿临床表征及基因解码结果,确诊患有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为ATP**,原因为父母双方分别提供了一个ATP**缺陷基因。
肝豆状核变性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遗传性基因病,该病是由于过多的铜在体内积聚而致发病,特别是在肝脏,大脑和眼睛。肝豆状核变性新颖发病一般在6岁至45岁之间,但贼常见的是在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其发病率约为1/(50万~l00万)。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肝病综合征、神经及精神等问题。
由于发病患者少,医生及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必要的随访和病人管理制度,造成临床上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误治严重,早期的文献报告称,我国总的误诊率达到53%,有的医院误诊误治率高达95%,认清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通过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进行诊断确诊十分重要。
发病原因
基因解码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由ATP**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为一种叫做铜转运酶2的蛋白质提供了制备指令,该蛋白质起着从肝脏向身体其他部位运输铜的作用。铜是许多细胞发挥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过量存在时,它是有毒的。铜转运ATP酶2蛋白对于清除体内多余的铜尤为重要,而ATP**基因的突变阻碍了运输蛋白的正常功能,由于该功能性蛋白质的缺乏,造成多余的铜不能从体内排出,结果,铜蓄积到有毒水平,会损害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肝脏和大脑。
目前,引起这种病的原因很多,ATP**只是导致这种疾病的一个原因,广东会GDH基因开发的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技术,根据发病机理,而不是已报道的发病病例来查找患者的发病原因,阳性检出率会更高,分析的正确性方面也具有决定性优势。
临床表现
广东会GDH基因《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显示,儿童和青少年中,肝病通常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初始特征,而在年龄较大的人中通常没有肝脏问题,或肝脏疾病可能非常轻微。肝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或眼睛发黄(黄疸)、疲劳、食欲不振和腹部肿胀。
在成年人的诊断中,神经或精神系统问题通常是他们的初始特征,而且通常发生在较年轻的成年人中,其症状包括笨拙,震颤,行走困难,言语障碍,思维能力受损,抑郁,焦虑和情绪波动。
在许多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人中,由于铜沉积在角膜而形成绿色至棕色的环,称为Kayser-Fleischer环,少数伴有眼睛运动异常,例如向上注视的能力受限。
因此,身体若发生震颤、行走困难、语言障碍、抑郁等疾病在进行基因解码、基因检测时,应当将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原因考虑在内,避免误诊。
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
该疾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意味着每个细胞中的两个基因拷贝都有突变。患病者的父母每个人携带一个突变基因的拷贝,但他们通常不显示这种病症的症状和体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携带者。目前,我们可以通过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找到发病的基因根源,正确快速的确诊疾病。
“广东会GDH基因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鉴定”采用广东会GDH基因独有的基因解码技术,结合国际国内数据库,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导致肝豆状核变性的致病基因,实现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正确诊断:对于患病人群,找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基因原因,尽早选择贼有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同时找到致病基因后,可以指导优生优育,终止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延续,让后代或者二胎不再患病。
治疗方案
饮食治疗
避免进食含铜高的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类、薯类、菠菜、茄子、南瓜、蕈类、菌藻类、干菜类、干果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类、动物的肝脏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药,如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
药物治疗
以驱铜药物为主,驱铜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药物,一是络合剂,能强力促进体内铜离子排出,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三乙烯-羟化四甲胺、二巯丁二酸等;二是阻止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如锌剂、四硫钼酸盐。
适用人群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鉴定?
1、 有肝豆状核变性相关临床表型的患者;
2、 有肝豆状核变性相关临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 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的人群;
4、 生育过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夫妇;
5、 想了解自身患肝豆状核变性风险的人群;
6、 肝豆状核变性高发地区人群。
样本类型
参考文献
[ 1 ] 高宇 肝豆状核变性9例临床分析 .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 ,8 (1) :37-37.
[ 2 ] GORDON R, THOMAS JR, JOHN R. The Wilson disease fene:spectrum of muta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1995,9210-217.
[ 3 ] 杨静芳,梁秀龄,马守忠,等. 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ATP**基因七种新突变的发现[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10).doi:10.3760/j.issn:1006-7876.2006.10.007.
版权说明:本文系广东会GDH基因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